活动新闻 | “绿色交通助力空气质量改善与气候变化应对”沙龙顺利举办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2020年11月7日,由中国清洁空气政策伙伴关系(CCAPP)主办,中国清洁交通伙伴关系(CCTP)联合主办的CCAPP2020年第5期学术沙龙——“绿色交通助力空气质量改善与气候变化应对”于北京顺利举办。本次沙龙旨在总结和分析我国交通运输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介绍城市交通运输治理经验,探讨交通运输系统污染物排放治理路径和交通运输结构优化转型的思路,推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协同应对气候变化。
活动由能源基金会交通项目高级项目主任龚慧明主持。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环境资源所所长徐洪磊、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交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郭杰、清华大学副教授刘欢、成都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技术保障中心主任田红及国际清洁交通委员会研究员杨柳含子分别作主题报告。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及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和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周扬胜、清华大学教授张强、能源基金会环境管理项目主任刘欣、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张晓东、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薛亦峰、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节能减排中心主任刘莹、世界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邱诗永受邀作了精彩点评。来自科研院所、基金会、NGO、企事业单位的20余名专家、学者和代表参加了活动。
徐洪磊所长
徐洪磊分享了“中国绿色交通规划思路”。基于对“十二五”和“十三五”中国绿色交通发展的总结回顾,他指出我国交通运输绿色发展方式已初步形成,但仍需在运输结构、运输效率及交通治理等领域进一步完善。因此,在强化生态保护和修复、大幅度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力推进低碳和高质量发展的趋势下,“十四五”绿色交通规划将实施一系列重点任务和重大工程,初步实现“基础设施生态化、运输装备清洁化、运输组织高效化”的目标。
郭杰副主任
郭杰介绍了“交通部门碳达峰研究”的初步成果。他首先总结了我国绿色交通发展的主要成效,包括新能源与清洁能源应用比例逐步提升、运输结构调整成效初显、柴油货车和船舶排放污染治理效果显著等,但我国绿色交通发展仍面临着诸多问题亟需解决。为实现交通部门2035年碳达峰目标,他指出合理优化运输结构,打造多层次城市客运体系,推动低碳技术能源变革和发展绿色智慧交通等至关重要。
刘欢副教授
刘欢分享了“移动源排放与二次污染物生成”的相关研究成果,在介绍了臭氧暴露健康效应及移动源VOCs和NOx排放对大气复合污染的影响后,刘欢分享了两个案例研究:一是关于机动车VOCs排放管控中蒸发排放管控的问题,强调关注及完善蒸发排放管控对控制VOCs排放的重要性;二是货运车运输结构调整对二次污染的影响,指出合理减排前体物对协同控制PM2.5和O3污染至关重要。
田红主任
田红以 “基于道路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的成都交通运输结构调整方案分享”为题进行了经验分享。成都市存在“机动车保有量高、老旧车占比高”的情况,为了支持道路交通流量和空气质量相关性分析,成都市搭建了道路交通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络。随后,她分享了成都市基于数据研究分析的交通运输结构调整方案,强调提升联运节点运能与效率、调整产业布局、调整主要物流节点功能等措施尤为重要。
杨柳含子研究员
杨柳含子分别介绍了“城市车辆实际排放行动(TRUE)”和“电动巴士推广加速行动(ZEBRA)”两个国际经验项目。TRUE项目以减少燃油车道路排放为目标,采用遥感监测技术助力伦敦控制出租车NOx排放及协助巴黎完善低排区管控。ZEBRA项目则为加速推广零排放技术和电动巴士在拉丁美洲中心城市的应用和普及而设立,该项目发现巴士实际道路数据及行驶性能的分析结果有助于选择具有成本效益的技术路线,有效降低城市和车队成本,减少污染物排放。
图丨合影
随后,各位专家学者对“能源结构转型、运输结构调整、新能源技术应用推广、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绿色出行及共享服务”等内容进行了探讨。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交通运输结构电动化结合能源结构低碳化对实现“两个协同”——“PM2.5和O3污染协同治理”与“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协同减排”至关重要。现阶段,应大力推进运输结构转型,包括增加水铁运输占比及逐步加强对航空排放的控制。“十四五”期间交通部门应考虑设定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以实现运输结构全面减排。未来,交通部门应在做好交通运输服务的前提下,以保护公众健康及应对气候变化为主要驱动力,充分发掘技术手段与金融手段的应用空间,“多举并措、各部协同”,逐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和“零排放”。
【CCAPP秘书处根据会议纪要整理】
政策工具 | 11月5日更新“大气污染防治政策”
经验分享 | 《瑞典绿色主权债券框架》中文翻译发布
热点研究 | 中国农村地区民用黑炭排放对室外空气质量和公众健康的影响